瀏陽蒸菜簡介:
瀏陽蒸菜是湘菜中的一道傳統(tǒng)菜系,相傳起源于明朝,歷經(jīng)500多年發(fā)展。 以蒸臘菜為主,基本菜品有:干扁豆蒸蠟肉丁、 清蒸火腿肉、剁椒蒸土豆、清蒸土家蠟肉、清蒸雞蛋、清蒸茄子、清蒸干豆角、清蒸芋頭,以及清蒸白豆腐、干豆腐、 黃豆腐、黑豆腐、臭豆腐、白沙豆腐、鹵豆腐、清蒸青辣椒等。瀏陽蒸菜做法也頗多。
2011年8月30日,中國烹飪協(xié)會批準授予瀏陽“中國蒸菜之鄉(xiāng)”稱號。2011年12月19日,在第六屆中國蒸菜美食文化節(jié)閉幕式上,市委副書記吳震從中國烹飪協(xié)會常務副會長楊柳女士手中接過“中國蒸菜之鄉(xiāng)”的牌匾,瀏陽正式獲得“中國蒸菜之鄉(xiāng)”的稱號。
招生對象:
想學習正宗瀏陽蒸菜制作,想自主創(chuàng)業(yè)開店的人士。
培訓內(nèi)容:
選材、蒸菜配制秘方、制作流程、配菜、刀工、擺盤及產(chǎn)品成型等。
培訓品種:
培訓18個菜,菜系可以自己隨意搭配。
教學安排:
老師一對一授課,隨到隨學,,學會為止,不限制學習時間。
歷史由來:
瀏陽蒸菜起源于湖南省瀏陽市瀏陽河的上游——大圍山腳下的東區(qū)鄉(xiāng)鎮(zhèn),隸屬于湘菜系列。相傳明初時南京政權的朱元璋派兵與荊湘政權的陳友諒開戰(zhàn),因瀏陽人支持陳友諒,朱元璋便血洗瀏陽,造成“地廣人稀、不見炊煙”的慘象,使瀏陽周邊省份的人口大量遷徙到瀏陽。據(jù)《瀏陽縣志》記載,“宋德佑二年〔1276年〕,元兵破潭〔潭州,今長沙〕,瀏遭殲屠殆盡,奉詔招鄰縣民實其地”。于是外地移民紛紛遷入大圍山腳下插草為標,當時移民大都來自江西,成為當?shù)厝丝诘闹饕獊碓?。明嘉靖年間,一批福建人避倭寇亂,逃入江西宜春,隨后,廣東人亦接踵而至,竟達數(shù)萬。他們搭棚而居,被稱為“棚民”,明亡后,“棚民”不斷反清,遭清廷捕殺,被迫逃亡。其中一部分潛入大圍山的深山僻壤,墾地開荒……這些遷入戶均保持原籍客家方言,世代相承,被稱為“客姓”,當時較平闊的地方均為江西移民居住,“客姓”只好進入山區(qū)定居。 客家人離親別祖,顛沛流離,歷盡艱辛,千里遷移,來到瀏陽繁衍生息,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文化。
瀏陽蒸菜早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誕生的,他是老百姓為反抗官府躲避抓丁而準備的飯菜,在蒸飯的時候整好幾個菜碗放到飯甑里一起蒸,只要飯蒸熟了菜也就熟了,端起飯甑就可以吃飯,這樣節(jié)省了做飯時間,也盡量少見炊煙。就是在極端時期(強收鍋、爐,發(fā)現(xiàn)炊煙抓丁時期),也利用夜晚做飯菜,并且夜晚看不到炊煙,有利于隱蔽做飯菜。那時的菜肴主要是干菜、臘貨、壇子菜,便于保存且方便快捷,這一習俗被廣泛流傳,沿襲至今,形成一種極具特色的風味菜系。
相傳,唐朝的藥王孫思邈,歸隱瀏陽孫隱山,著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,喜食蒸菜,亦癡心研究蒸菜的營養(yǎng)價值和功效,活101歲;而花炮祖師李畋,也以蒸菜宴請觀賞花炮的鄉(xiāng)親。又相傳,1927年,瀏陽文家市老鄉(xiāng)以“瀏陽蒸菜”款待毛澤東和秋收起義會師的部隊;1955年,王震將軍以瀏陽蒸菜款待上天山的“八千湘女”。
學校介紹:
長沙市宏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宏富特色小吃培訓基地,位于星火名城湖南省會—長沙,是專業(yè)從事面點、夜宵、傳統(tǒng)小吃、風味小吃、地方特色小吃的培訓研究機構。
基地擁有強大的研發(fā)和培訓團隊,在特色小吃方面有著正宗獨特的技術,囊括南北風味,讓全國各地的學員真正學到自己想要學的技術。針對未從事過小吃飲食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,基地能提供技術、禮儀、銷售立體培訓,從入門到精通,還有各種小吃實體店供學員實習,在短的時間培訓專業(yè)小吃師傅,**培訓后能夠輕松開店,或擇薪就業(yè)。一次培訓后,公司與您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系,共享優(yōu)質資源,共贏發(fā)展,讓創(chuàng)業(yè)從零風險開始!
學員作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