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水晶灌湯包的由來】
關于灌湯包子的形成,有一個非常感人的傳說。相傳600多年前,也就是元末明初,朱元璋揭桿而起打天下。1356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打到浙江中部金華城下,守城元兵早有防備,把城墻加高七尺,還給城門加上萬斤閘。起義軍攻打了九天九夜,破不了城,只得城外江邊安營。朱元璋和他的回回大將常遇春、胡大海等十分焦急,白天夜里商議破城之法。深夜,常大將軍難以成眠,在帳外來回踱步,思忖著破城計策。忽然,他發(fā)現(xiàn)城門悄悄地開了,萬斤閘慢慢地升起,只見元兵押著一批民夫偷偷到江邊挑水。常遇春連忙喚醒胡大海和起義士兵,沖向城門。常大將軍用肩膀頂住萬斤閘,高喊:“弟兄們,沖進城去!”頃刻間,起義軍似千軍萬馬,排山倒海之勢,一批接一批向城里沖。常遇春肩頂萬斤閘,時間長,肚子餓得慌。恰好營里送來包子、菜湯等點心,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給他喂包子和菜湯。常遇春真是餓慌了,一面狼吞虎咽地吃包子,一面仍不停催促:“湯,包子,湯,包子……”胡大海看著肩負萬斤閘,汗流浹背的戰(zhàn)友,喂著頓生一計,令一士兵先將菜湯灌進包子,再把包子喂到戰(zhàn)友嘴里。常遇春吃著,覺得喉嚨濕潤了,力量倍增。直到士兵們都沖進了城里,他才放下。后來,常遇春問胡大海:“你那天給我喂的什么好吃的,使我力量倍增?”胡大海笑著說:“就是你叫的‘湯包’呀!”常遇春也笑著說:“如果沒有你的湯包,我早就被萬斤閘壓趴下了?!焙髞恚@個傳說傳開,人們借著這個傳說做出灌湯包,并迅速流傳開。
【水晶灌湯包的特色】
灌湯包這種小吃,南北皆有,南方又叫做“湯包”,基本的特點都是面皮中既裹住了肉餡,也裹住了鮮湯,面皮晶瑩剔透,湯水滴水不漏。西安有名動四方的“賈家灌湯包”,上海有日日排隊的“南翔小籠包”。在天津,在河南的開封,在江蘇的南京、揚州和靖江,灌湯包都是一方名產。
水晶灌湯包同灌湯包子一樣有了形式美,其內容精美別致,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,吃之,便就將北國吃面、吃肉、吃湯三位一體化,是一種整合的魅力。 吃灌湯包子,湯的存在列位,肉餡次之,面皮次次之。湯如詩歌,肉餡是為散文,面皮為小說。因為小說是什么都包容的,散文精粹一點,詩歌便就是文中精華了。故此,吃罷灌湯包子,率先記住了湯之鮮,肉餡是近乎于湯進入味覺感觀的,面皮除去嚼感,幾乎可以忽略。
灌湯包是一種什么產的食品呢?顧名思義,它就是一種包子,但里面卻是有湯的。這又是何故?其實只是一層窗戶紙,不捅不破。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用某種工具把湯灌進包子里去的,不然,這湯本已在餡里面,只不過是在包之前把肉凍放在餡中,包好以后經(jīng)籠屜上火一蒸,肉凍化開而不漏。灌湯包講究湯不能漏,包子又要不粘籠屜,這全看廚師的手藝了。
其實灌湯包中的“湯”并不是事后灌入包子中的,訣竅全在包子的餡料中。通常的做法是將豬皮切細,用文火煨入高湯中,冷卻后凝固成皮凍,這便是灌湯包的秘密所在。皮凍入餡時是固體,遇熱便化開成為濃湯。南方的湯包往往要在餡料中加入蟹黃,這一口湯有多鮮,你大可縱情想象。北方的賈家灌湯包是清真食品,豬皮凍的方法便不能用。這也難不倒同樣鐘情灌湯包的回族人——用牛羊骨頭湯拌上黃牛肉餡,加熱后湯汁又能從肉餡中溢出,同樣是湯鮮味美。
一籠剛蒸成的灌湯包擺在面前,俯看下去,潔白如玉的面皮細細捏著30多道褶,仿佛盛放的白菊。用筷子輕輕夾住褶口,緩緩提起,鮮湯充盈其中,“菊花”變成了“燈籠”,透過吹彈可破的外皮,隱約可見湯汁在其中輕顫。但要對如此美妙的灌湯包“下口”,沒有經(jīng)驗的食客是要出洋相的,一不小心就燙到了自己,或者汁水四濺驚到了旁人。吃灌湯包先要輕輕咬開一個小口,緩緩吸出其中的湯汁。這一系列程序被總結為十二字要訣——“輕輕提,慢慢移,先開窗,后喝湯”。
【培訓特色】
1藝高培訓中心的培訓以的品質,低廉的培訓價格,幫助學員成功創(chuàng)業(yè)。
2學習過程理論結合實踐:藝高培訓中心的培訓項目以實踐為主,以學好為準。所學項目都要經(jīng)過實際操作考核。
3開店指導:學習完畢,免費指導設計菜單、店內裝修和招牌設計。傳授宣傳和銷售絕招,成本控制方法,財務管理技巧。
4藝高餐飲具有多年豐富的餐飲投資和專業(yè)管理經(jīng)驗,公司為每一位創(chuàng)業(yè)者提供技術培訓,還提供店面的選擇籌備、裝修規(guī)劃,營銷方案,原料的采購渠道等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