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中式面點的歷史
中式面點在我國飲食文化中有著3000多年的悠長歷史,是我國飲食文化歷史中的寶貴財富之一。中式面點制作工藝起源于西周時期,歷經(jīng)了春秋,戰(zhàn)國,秦漢,以及東漢初期,佛教文化傳入,素食點心亦隨之發(fā)展。到了隋唐,元宋時期,中式面點制作技術(shù)隨著生產(chǎn)力的發(fā)展,面團制作種類而增多,餡心多樣化,都使面點制作工藝技術(shù)得到了較專業(yè)和較全面的發(fā)展。直到明清時期,尤其鴉片戰(zhàn)爭后,大量西洋文化,西式糕點制作工業(yè)的涌入,使面點制作技術(shù)得到更全面的發(fā)展。面團調(diào)制,餡心配搭多元化,加溫成型方法多種并用,各種風味流派點心基本形成。
中國烹飪是“以味為核心,以養(yǎng)為目的”為準則,中式面點制作工藝應(yīng)堅持這一方向準則。以快速,科學,營養(yǎng),衛(wèi)生,經(jīng)濟,實用是當今時代對面點制作的發(fā)展要求,努力使面點工藝科學化,適量化,程序化,規(guī)范化。
二、中式面點的分類及特點
中國點心按地方風味及制作工藝流派基本分三大類
1.廣式點心—指珠江流派及南部沿岸、地區(qū)制作的點心,以廣東為代表,故稱廣式點心(粵點)
特點:精小雅致,款式常新,皮薄餡大,變化多樣,保鮮味美,適時而食,洋為中用,古為今用,集大江南北而成。
廣式點心又分為常期點心(三茶、兩飯、五市經(jīng)營),星期點心(每星期更新),季節(jié)點心,節(jié)日點心(元宵節(jié),端午節(jié),中秋節(jié)),旅行點心,席上點心,中式午、夜點,點心宴八大類
2.蘇式點心—指長江下游,江浙滬一帶地區(qū),以江蘇為代表,故稱蘇式點心
特點:餡心用料講究,口味濃,色澤深,調(diào)味重,略帶甜頭
3.京式點心—指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(qū),含山東,東北,河北等地,以北京為代表,故稱京式點心
特點:餡心口味咸、甜分明,咸餡多用蔥姜,黃醬,香油等,皮質(zhì)較硬實,有勁。
三、面點工藝制作常用主要工具
較大型:和面機,壓面機,多效用攪拌機,發(fā)酵箱,炕爐,蒸爐,煎炸爐,粉爐,雪柜,低溫柜,生熟食沙柜,案枱等
較小型:刮刀,各種刀具,開酥棍,打蛋棒,各種蛋盛模具,打面棍,裱花咀,釾,光吸,炕盤,糕盤,大小秤等
四、面點工藝制作常用搓皮方法
A:基本兩大類:有筋面團,無筋面團
B:搓制程序
(1). 面粉過篩,有發(fā)酵粉,面粉混合過篩
(2). 開面基本手法—手捉刮刀在面粉中由內(nèi)向外轉(zhuǎn)成中間空的窩形
(3). 投料按制造要求先后投放材料
(4). 埋粉—手捉刮刀,,一手將面粉由內(nèi)向外拔成糊狀
(5). 搓制至純滑有筋韌性,采用折迭式手法完成
(6). 靜置讓原料滲透
(7). 半成品制作,分成等份,包餡,成型,醒發(fā),加溫
七、常用皮類參考配方及制作流程
1. 依士皮,又稱饅頭皮,酵母皮,主要由面包皮演變而來
生產(chǎn)配方:低筋面粉500克,發(fā)酵粉10克,依士4(夏季)-5(冬季)克,白糖100克,,水約250克
2. 蔥油餅皮配方:低筋面粉500克,發(fā)酵粉10克,依士4-5克,白糖50克,精鹽7.5克,蔥100克,芝麻25克,牛油25克,水約200克
搓制流程:
面粉,發(fā)酵粉混合—糖全溶解—和面—純滑面坯—壓平滑—分件成型—醒發(fā)—加溫—旺火蒸10分鐘
適合做各式咸甜包,饅頭,花卷等
生肉包餡配方:
(1)絞肉滑500克,小蘇打粉5克,鹽6克;
(2)濕冬菇150克,馬蹄肉100克,糖10克,胡椒粉適量,生粉15克,麻油15克,豬油15克
制作流程:
1.先將用機打起膠性
2.加入(2)拌均勻,放雪柜靜置1小時左右}
3. 廣式發(fā)面皮,原面種培植方法及制作:
(1)A:原面種培植配方:低筋面粉500克,依士4-5克,白糖25克,水約250克
B:制作流程:面粉—所有材料混合和面—搓純滑—放入容器醒發(fā)8-10小時,稱第一次發(fā)酵
C:在B基礎(chǔ)上再加入面粉、水混合—搓純滑—放入容器醒發(fā)8-10小時,稱第二次發(fā)酵
D:重復(fù)C做法,稱第三次發(fā)酵,搓制分三次完成,時間掌握在30小時左右,原面種培植成熟
(2)A:發(fā)面種搓制配方:低筋面粉400克,澄面100克,,原面種250克,水約200克
B:制作流程:面粉、澄面混合—全部材料混合—搓純滑—醒發(fā)6-8小時
(3)廣式發(fā)面皮(叉燒包制作)配方:
A:發(fā)面種500克,白糖150克,臭粉1.5克,枧水約12.5克,
B:低筋面粉150克,發(fā)酵粉12.5克
制作流程:
先將A搓至糖全溶解,取少許蒸熟,確定枧量,俗稱“試枧”;將符合要求全部混合搓純滑,分件,包餡,造型;旺火蒸8-10分鐘
(4)叉燒餡配方:生粉100克,粟粉200克,澄面200克,精鹽50克,白糖1000克,老抽100克,花生醬、芝麻醬各250克,OK汁250克,食用油250克,麻油250克,清水4000克,姜蔥250克,起鍋用
制作流程:
1.用部份水開粉漿
2.姜蔥起鍋
3.其余材料下鍋煮滾,逐少加入粉漿推成糊狀,晾凍放雪柜
叉燒餡拌制:6:4叉燒切指早片,拌入叉燒餡300克
(5)馬拉盞制作配方:低筋面粉500克,發(fā)酵粉25克,發(fā)面種250克,白糖500克,雞蛋10個,牛油100克
制作流程:
面種、白糖、牛油、雞蛋混合至糖全溶解--與面粉混合均勻醒發(fā)1小時--放入備好模具-- 旺火加溫15分鐘。
(6)澄面皮配制:澄面的組成--由高筋面粉揉洗水面筋后沉淀積累的淀粉物質(zhì),經(jīng)加工而成
粉質(zhì):潔白松散,無筋韌性
特點:吸水強,可塑性高
用途:
1.用于面團制作搭配使用可增白及調(diào)節(jié)面團筋度
2.用于炸的品種帶有一定硬脆性,用于蒸的品種可達爽韌透明
3.是蝦餃皮,粉果皮,晶餅皮主要用粉
(7)蝦餃皮配制:澄面350克(8兩),特生分100克(2兩),滾水750克(1.5斤),精鹽10克,生油15克
制作流程:
1.粉混合過篩,預(yù)留1/3放案臺,其余用容器裝好
2.水煮滾,拋大浪為宜,一次性注入滾水到1材料中,攪拌均勻
3.混合搓純滑,入油,靜置
4.分件,拍皮,包餡造型
5.旺火加溫3-4分鐘